2015年4月8日

媽媽是戲場攝影師?

媽媽從小就喜歡看戲,電視劇、電影經常看,但她最愛看的應該是大戲了,經常一看三四場,慢慢更拎起我的相機拍照起來。我也不記得從可時開始她有影大戲這個習慣,當然多數都只是影謝幕,但有些時候她會偷拍,在容許觀眾拍照的戲更是拍過不停。照片拍回來後當然是由我幫佢執相,執相過程就像我陪她一起看戲。過程中令我想起早排有不同攝影師表達攝影愈來愈難做,世界(香港?)愈來愈不須要攝影師的想法。常言道買相機送技術,到底攝影師的價值在攝影科技的急速進步下有否減低?

以劇場攝影為例,媽媽的相構圖當然不是十分工整,測光因為自動也不是十分穩定。但多得現今的數碼相機寬容度也算幾多,我利用raw檔案基本上都能夠救回,而且二千萬像素令到小量剪裁也綽綽有餘。劇場攝影第一道難關是測光。因為光差大,所以測光錶不能完全作準。但科技已簡單的克服了這個問題。第二道難關就是構圖和捕捉時機了。劇場攝影能用一張或幾張相片交代套戲的故事或氣氛,靠的便是構圖和時刻了。媽媽的構圖勉強可以後裁,而且坐定定不能走動也有影響,但捕捉時刻方面就有點個性了。如果從工作需要出發的話,一般都盡量捕捉高潮位,簡單的如捕捉動作,深層次一點就是表現劇力及氣氛等等。而媽媽的海量拍攝.如果以商業考量當然不太合格,但經後期後仍有部分可取。如果以個人興趣為出發點,卻表現到演員的人性,展現出大戲裝背後的個性。







回到攝影師的價值,以我媽媽的大戲相作為例子,如果要求不高的說話,絕對是科技可以代替攝影師。但如果要求高及準確交貨,前期(器材準備及調較)、中期(捕捉時刻,美感)、後期(調色及光暗)好像仍須要專業攝影師。其中美感及捕捉是刻是須要經驗的累積,美感及是攝影師的個人修為,我想專業的價值在這裡吧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